
小米SU7交付周期长达7个月,这个数字让不少准车主望而却步。更戏剧性的是,蔚来、极氪等竞争对手趁机推出"补定金"政策,直接挖起了小米的墙角。这场交付危机背后,到底是供应链管理出了问题,还是小米汽车的现金流存在隐忧?
交付周期为何如此之长?
小米汽车官方给出的解释是"订单远超预期",但这个说法显然是不能满足大家的预期的,如果是因为订单量太大,当时就可以限量销售,毕竟特斯拉Model 3国产化初期,交付周期最长也不过3个月,理想L7在爆单时期也能控制在4个月内交付。7个月的等待期,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实属罕见。所以交付延期背后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
深入分析发现,小米的供应链体系可能存在几个关键瓶颈。
首先是动力电池供应,作为核心零部件,宁德时代的产能分配向来是"僧多粥少"。
其次是芯片供应,特别是智能驾驶相关的高算力芯片,全球都处于紧缺状态。再者是小米作为新入局者,在零部件议价权和交付优先级上,确实难以与传统车企抗衡。
展开剩余69%供应链金融可能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。通过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体系,小米可以借助金融工具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,同时确保关键零部件的稳定供应,这一点就可以借鉴东哥的京东金融+供应链体系。目前行业通行的做法包括:应收账款融资、存货融资、预付款融资等。这些金融手段能够有效缩短"订单-生产-交付"的周期。
现金流压力不容忽视
交付周期长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现金流压力。造车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,前期投入巨大,而回本周期又慢。虽然小米账上有超过600亿现金储备,但分摊到研发、生产、营销等多个环节后,实际可用于供应链的资金可能并不宽裕。
延长交付周期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现金流压力。通过拉长交付时间,车企可以更好地匹配资金流入和流出,避免短期内大额支出。但这种做法显然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的,长此以往不利于口碑建设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小米采用了"大定不可退"的政策,这在业内并不常见。多数车企会设置"小定"和"大定"两个阶段,给予消费者更多考虑时间。不过小米这一政策或许正反映了其对现金流的迫切需求。
竞争对手的"补定金"策略
蔚来、极氪等车企的"补定金"政策看似慷慨,实则暗藏玄机。这一营销手段至少实现了三重目的:
直接抢夺小米潜在客户; 展示自身供应链实力; 在舆论场占据道德高地。从商业角度看,这确实是一步妙棋。据行业数据显示,新能源汽车的获客成本已高达万元级别。而通过"补定金"方式获取的客户,转化率往往高于常规渠道。更重要的是,这一策略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:我们有能力快速交付。
不过,这种策略也存在风险。过度营销可能导致品牌形象受损,被贴上"趁火打劫"的标签。此外,如果自身产能不足,盲目接收转单客户也可能重蹈小米的覆辙。
小米能缩短交付周期吗?
短期来看,小米要大幅缩短交付周期确实面临挑战。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,情况有望逐步改善:
1.供应链优化是当务之急。小米需要建立更稳定的供应商关系,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"二供"甚至"三供"方案。同时,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供应链透明度,实现更精准的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。
2.生产爬坡需要时间。汽车制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,生产线调试、工人熟练度提升都需要过程。随着生产进入稳定期,效率自然会提高。
3.金融工具创新可能成为突破口。通过供应链金融、产业基金等方式,小米可以撬动更多资金支持供应链建设。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,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。
综合来看,小米的交付困境是"成长的烦恼",而非系统性危机。随着供应链体系逐步完善,交付周期有望在第三季度开始明显缩短。但在此之前,小米需要做好用户沟通工作,避免品牌形象受损。
发布于:浙江省查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